金融号
  • 金融头条
  • 金融监管
  • 金融智库
  • 财经
  • 银行
  • 中小银行
  • 金融办
  • 曝光台
  • 文化

金融APP

登录 / 注册
退出登录
中国金融网络领袖
CHINA FINANCE NET 中国金融网
  • 首页
  • 焦点 · 分析
  • 央行
  • 金管总局
  • 证监会
  • 大型银行
  • 股份制银行
  • 金融处罚
  • 城商行
  • 农商行
  • 村镇银行
  • 金融科技
  • 金融研究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“反内卷”,金融机构必须打赢的一场内部管理 “消耗战”

来源: 中国金融网  2025-07-24 06:59:13

关注金融网
  • 微博
  • QQ
  • 微信
  • 2020-人民币-10.jpg


    中国金融网 | 大河  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


    当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召开反 “内卷式” 竞争专题工作会议,当平安银行广州分行率先响应倡议,一场针对金融行业 “低水平内耗” 的攻坚战正式打响。在利率市场化深化、大型银行下沉挤压、有效需求不足的多重压力下,金融机构的 “内卷式” 竞争已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内部管理 “消耗战”—— 资源困于价格拼杀,精力耗于同质化博弈,活力止于创新停滞。这场战役的胜负,不仅关乎单个机构的生存,更决定着整个金融行业能否摆脱 “规模情结” 的路径依赖,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。


    金融 “内卷”:从价格战到全链条内耗


    金融机构的 “内卷” 早已突破单一业务范畴,形成覆盖存贷两端、贯穿经营全流程的系统性内耗。在负债端,“高成本揽储” 成为中小银行的生存常态。部分中小银行为应对存款流失,在监管框架内将存款利率较同业上浮 5BP,还通过赠送积分(可兑换现金券)、米面油等福利变相提高实际收益,1万元存款叠加福利后收益甚至翻倍。这种竞争直接导致中小银行定期存款占比从56.12%升至71.21%,负债成本持续攀升,而同期净息差跌破2%,部分区域甚至低至1.43%,存贷利差倒挂让盈利空间近乎窒息。


    资产端的 “价格肉搏” 更为惨烈。今年年初,消费贷利率在市场竞争下持续下行,部分商业银行利率跌至2.5%-2.8%区间,华南某中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负责人直言 “基本无利可图”。7月初,经营贷市场再起波澜,招商银行通过利率优惠券为优质客户提供最低2.68%的特惠利率,迫使中小银行跟进降价,部分贷款收益难以覆盖资金成本。更隐蔽的内耗在于风控让步:为争夺客户,中小银行弱化抵押要求、缩短贷前尽调时间,甚至对实际需求200万元的客户授信300万元,冗余资金被转投理财,埋下信用风险隐患。


    服务端的同质化困局同样消耗着机构动能。代销业务中,手续费被压降至 “零费率”,投资者对费率的过度敏感倒逼利润持续压缩;信用卡业务以 “发卡量” 为核心考核指标,睡眠卡率超10%却仍在盲目扩张;账户管理费、网银转账费等基础服务全面免费,客户付费意愿趋近于零,服务价值被严重低估。这种 “免费化陷阱” 让金融机构陷入 “服务越多、亏损越多” 的怪圈,难以投入资源进行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。


    央行2024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数据揭示了这场内耗的严重性:1年期LPR累计下降0.9个百分点,银行贷款平均利率降幅却达1.9个百分点,定期存款平均利率降幅仅0.5个百分点。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的大幅偏离,折射出金融机构在 “保规模” 与 “保利润” 之间的撕裂 —— 为争夺市场份额,银行不得不牺牲定价理性,将内部管理资源过度倾斜于短期竞争,而非长期战略布局。


    内部管理的 “消耗”:资源错配与活力枯竭


    “内卷式” 竞争对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消耗,体现在资源配置、风险管控、组织效能等多个维度,形成 “越内耗越虚弱” 的恶性循环。在资源配置上,价格战直接导致资金投向的 “逆向选择”。为跟进大型银行2.4%的普惠贷款利率,部分中小银行将优质企业贷款利率从3.2%降至2.5%,甚至低于负债成本,这种 “赔本赚吆喝” 的做法迫使机构削减对小微企业、科创企业等薄弱领域的信贷资源 —— 本应用于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,成了价格战的 “弹药”。债券投资领域同样如此,高评级企业债利率持续走低,部分银行因 “规模情结” 盲目加仓,2025年上半年多家中小银行债券投资亏损超千万元。


    风险管控的 “让步式内卷” 更具隐蔽性危害。为加快审批速度,部分银行将小微企业贷前尽调时间从7天压缩至2天,尽调报告流于形式;为争夺客户,对抵押品要求从 “足额足值” 放宽至 “象征性抵押”,纯信用贷款占比一年内提升12个百分点;更有甚者对客户超额授信,实际需求200万元却放贷300万元,冗余资金被转投理财、股市,形成 “信贷资金空转” 风险。江西省新余市的调研显示,这种 “风控让步” 导致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大型银行高出1.2个百分点,拨备覆盖率却低20个百分点,风险缓冲能力持续削弱。


    组织管理层面的消耗同样触目惊心。基层员工成了 “内卷” 的直接承压者:客户经理日均需完成20条客户拜访记录、10份产品推荐报告,高频考核挤压了专业服务时间;数字化转型中,员工需同步操作新旧系统,重复劳动率上升30%,离职率较2021年翻倍。这种 “内部消耗” 让机构难以培养专业化人才——本该用于员工培训、技术研发的费用,被更多地投入营销激励、客户返佣,长期竞争力培育被严重忽视。2025年上半年,全国超200家中小银行通过合并或解散实现重组,背后正是 “内卷” 导致的组织效能衰竭。


    破局之道:从 “价格拼杀” 到 “价值重构”


    打赢这场内部管理 “消耗战”,需要金融机构从战略定位、业务模式到组织管理进行系统性重构,将 “反内卷” 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契机。广东银行业提出的 “1+3+N” 制度体系(1项负面清单、3项自律文件、N项业务领域举措),为行业提供了 “规则先行” 的治理范本。从机构实践看,差异化竞争是突破同质化困局的核心抓手。某城商行深耕本地装备制造业,开发 “订单贷 + 供应链金融” 组合产品,虽未参与利率战,却实现制造业贷款余额年增15%;某农商行聚焦县域农业,设计 “农产品仓单质押 + 保险” 模式,涉农贷款不良率较行业平均低0.8个百分点。这些案例证明,摆脱 “价格依赖”,才能将资源导向真正创造价值的领域。


    业务结构的 “去内卷化” 同样关键。新余市提出的 “创新优化业务结构” 建议,直指银行 “利息净收入依赖症”。2025年上半年,部分先行银行通过拓展财富管理、投顾服务等中间业务,非息收入占比提升至18%,较行业平均高5个百分点,有效对冲了净息差收窄压力。在服务模式上,“生态化替代价格战” 成为新趋势:某银行与本地产业园区合作,提供 “融资 + 招工 + 物流” 综合服务,虽贷款利率较同业高0.3个百分点,客户留存率却提升至92%。这种 “从单一放贷到生态赋能” 的转型,让服务价值脱离价格锚点,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。


    组织管理的 “效能革命” 是 “反内卷” 的内部保障。针对员工 “考核过载” 问题,多家银行重构KPI体系,将客户拜访量等过程指标权重从40%降至15%,新增 “客户满意度”“风险预警准确率” 等质量指标;数字化转型中,通过流程再造将线上贷款审批时间从3天缩至4小时,释放人力投入产品研发。更重要的是破除 “规模崇拜”,某省农信系统取消 “存款规模排名”,转而考核 “普惠贷款覆盖率”“首贷户占比”,一年间基层员工创新提案数量增长3倍。


    必须打赢的理由:金融生态与实体经济的双重诉求


    金融机构这场 “反内卷” 的内部管理 “消耗战”,非打不可、必须打赢,其背后是行业可持续发展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刚性诉求。从行业生态看,“内卷” 已导致金融资源的严重错配。2025年上半年,全国超200家中小银行重组,大型银行新增贷款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50.7%升至64.01%,市场集中度攀升的同时,普惠领域的 “服务空白” 却在扩大——部分县域小微企业因 “不符合低价战客户标准” 被排斥在信贷体系外。这种 “大银行挤小银行,小银行挤弱客户” 的局面,与金融供给侧改革的 “普惠性” 目标背道而驰。只有终结 “内卷”,才能让金融资源流向真正需要的领域,实现 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。


    对实体经济而言,金融 “内卷” 的危害更为深远。当银行将贷款利率压至2.5% 却无法覆盖成本时,必然通过 “抽贷、断贷” 弥补损失,某调研显示,经历过低息贷款的企业中,35%在次年遭遇续贷困难。更隐蔽的是创新抑制:银行无力投入科技金融产品研发,专精特新企业的 “轻资产、高风险” 融资需求难以满足。反观 “反内卷” 成效显著的区域,金融机构科技贷款余额年增28%,专利质押融资覆盖率提升至30%,印证了 “摆脱价格战才能更好服务创新” 的逻辑。


    从长远看,这场 “消耗战” 的胜利,将重塑金融行业的竞争逻辑——从 “规模为王” 到 “价值为本”,从 “同质化拼杀” 到 “差异化共生”。当广东的 “1+3+N” 体系在全国推广,当更多银行像平安银行广州分行那样主动跳出价格战,金融行业才能真正承担起 “血脉” 职责:为实体经济提供 “精准滴灌” 而非 “大水漫灌”,为创新发展注入 “资本活水” 而非 “短期资金”。这或许正是 “反内卷” 的深层意义——不是拒绝竞争,而是让竞争回归 “提升服务质效、促进产业升级” 的本源,让金融机构在健康的内部管理中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撑力。


    更多精彩内容,点击下载 中国金融网APP 查看

    相关新闻
    • 这家银行遭受重罚提醒所有金融机构必须重视合规管理

      2024年11月25日17时09分
    • 特朗普炮轰Libra:必须接受银行监管规定

      2019年07月12日10时37分
    • 国务院金融委会议"点名"政策性金融机构深改

      2019年09月30日09时12分
    • 202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

      2024年01月27日16时41分
    • 激活沉睡信用信息 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

      2020年05月07日10时21分
    • 央行加大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力度

      2018年11月13日09时52分
    友情链接
    • 银行网
    • 中国金融网
    • 金融号
    • 微摄
    • 国家摄影
    • 简介
    • 投稿启示
    • 隐私保护
    • 联系我们
    • 广告服务
    • 友情链接
    • 品牌联盟
    • 编辑部:zjw@financeun.com
    • 媒体合作:774353721@qq.com
    • 机构合作部:1760607283@qq.com

    京ICP备07028173号 -1

  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075号

    经营许可证编号:京B2-20200983

    Copyright © 2002-2024 financeun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
    版权所有:中金网投(北京)资产管理有限公司 资产控股: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底部结束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>